服务热线:021-33311398

健康需要净化空气


     我是一位沪剧演员,在舞台上唱响了几十年。不少戏迷给了我过多的快乐和荣誉。现在,还时常接到关爱的电话,询问吴素秋什么时候再演一次《阿必大》中的婶娘。我已是个老人,很少再会激动,但人家对你好,你不能不表示呀。只可惜,上帝给了我一副好嗓音,却同时让我患有过敏性咽喉炎。在过去那些年里,逢上春秋季节或是不适的气候,咽喉就会发痒,疼痛难受,经常会感冒,感冒严重时会引起嗓子失声。时常在登台前,还要喷上几口药,才能放开嗓音。也记不清去了多少次医院,总是配些喷雾药或是含片,算是表面处理过了。好过一段又要上医院。这种算不得大病却折腾着身子,使人十分难受疲倦。

     家里的孩子都很孝顺,想了不少办法,好心的朋友也送上各种据说是高科技的名牌仪器。终究还是让我失望了。

     过年的时候,一个老戏迷来探我,没带脑白金,却捎来了一台很漂亮的车模造型,是铂金宝病毒、细菌空气净化器。那人还耐心地告诉我,科学家用了十多年的光阴发明了铂金纳米技术,可以将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去除,说是有不少病人因为除去了过敏源,不再诱发病情了。很是玄乎,我是不太相信。外孙读过大学,他懂。我想,若真有效,天下过敏性患者有福了。

     现在的时代,发明高科技的事很多。往往也会发生让你惊喜的时候。家里用上了铂金纳米技术,说也奇怪,空气好了,像是从山野里吹来的,十分的清爽。过了春天又过了梅雨,我的过敏性咽喉炎始终没有上来。还是外孙有点学问,说是家里的花粉、螨虫等有害的的东西被去除了。我还是不太懂,也没有必要全懂,能让我咽喉舒服、不发病就好。     

                                                           ——国家一级沪剧演员吴素秋2011年8月14日劳动报

高科技圆了我的梦


           我是搞财务的,十几年前,全家搬进了新大楼房,在十多年前能住大楼房子,真是羡慕死了好多人,可让我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家里的家具没办法调换,因我先生患有过敏性哮喘,且病情比较严重,遇到季节转换,特别是春秋季节,哮喘来势凶猛,经常要去医院挂急诊,喷雾药随时要放在身边,看他那痛苦的样子,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换家具的想法始终开不了口,因新家具散发出来的刺激味往往会加重我先生的病情。那时还不太懂家具里含有超标的甲醛甲苯,以及空气中含有很多种有害气体会引发哮喘加重。脑子里还没环保意识,更不清楚空气还能治理。只是每每看着家里宽敞的房子,再看看房间里不协调的家具,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有一天,儿子兴冲冲地回来说看我帮你们买什么回来了?打开很漂亮的外包装一看,原来是一辆颜色鲜艳像玩具样的小轿车。儿子边打开边说这不是玩具,是名叫赛林勃的空气净化器。是目前最先进的5-10纳米级以光的速度综合分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尖端高科技产品,关键是不用更换核心材料,可以净化空气,洁净的空气对过敏性鼻炎、咽喉炎以及病毒感冒的预防多重要啊。毕业于上海交大生物系的儿子继续说,资料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电话也咨询过好几次,但我还不太放心,表姐刚结婚不久,听她说新房和家具已经买来较长时间了,但在空调房里还是时时有股难闻的气味散发出来。我想先放在表姐家试验,然后叫爸爸过去试一下。儿子考虑得真仔细周到啊。结果还真神奇,我先生在那里待了一整天,姐夫还特地在房间抽了好几根烟,结果我先生一点也没感觉不舒服。现在我看着家里满意的心仪已久的家具,再看看丈夫非但没有加重病情,反而病情比以前减轻了,连季节交换时也不发病了。我想对大家说一声,相信科学,相信梦想就一定会成真。并愿所有的天下儿女都有一份对父母的孝心!

                                                                                 ——沈国莉2011/8/21劳动报

渴望被净化的空气


    我的老朋友潘伯荣原是文学青年,文学很热闹的年岁中曾写过一点诗和文章,出过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司法局组织我们一起去白茅岭农场参观,从监狱看人生的沉浮。之后他去了日本,再后来办了服装厂。即便难得见面,我们一直叫他小潘,朋友们喜欢他的认真诚恳。有天他来看我,说又改行了,去做名叫赛林勃的空气净化器。核心技术是日本的,涂上日本发明的一种铂金的液体可对付病毒和细菌。据说日本花粉症严重,这发明很受欢迎。他很耐心地说了半天,我学文科,对技术实在是一窍不通。我听明白这液体可涂在窗户的玻璃上,那个车模造型的机器可放家中也可放车中。他举了几个朋友的例子,谈到我熟悉的老哮喘今年没发病,我一听有了兴趣。

     哮喘病非常害人,这个我太明白了,著名歌手邓丽君就是死于此病。法国最有名的小说家普鲁斯特也是这病,弄得他多少年出不了门。最切实的感受来自我带大的宝贝女儿。也不知怎么搞的,她从小患有哮喘,当家长的非常紧张地防范,家里常年备有药品和喷雾剂,一旦发病必须马上送医院急诊。生病的孩子和大人当然很苦,生活工作都受影响,生命受威胁,整个人生被改写。这两年不知什么原因,患有过敏症的人越来越多,很遭罪。人面对病痛很无奈。

     我不是搞科学的,听不懂纳米级的铂金液体如何将有害元素的分子结构给破坏了,送还给人们清爽的空气,这很神秘。但是我知道,空气多重要啊,像我这种抽烟的老男人,一到大热或大冷的天,开空调关门窗,室内空气很坏,往往引得呼吸系统发病,咳得死去活来的。我友一说话就有哮鸣音。如果有办法造出好空气,真是一大福音。

     我真诚希望这个产品和其他类似功能的产品经过有关部门的仔细检测后,在更多的环境和人群中取得数据样本,证明它的安全、有效甚至神奇,从而为大众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安全。希望搞科学的人们能够成功。净化被污染的空气,缓解恶劣环境给人造成的病痛和伤害,那是多大的功德!做好这工作,比当文学青年有意义多了。            

                                                                  ——著名作家陈村摘自2011年8月7日 劳动报

书房里的清新风


     我写作这么多年,最怕的就是哮喘复发。

     我患过敏性哮喘已经55年,从小就有。过敏性哮喘比较顽固,我的过敏源是螨虫。怎么使病情缓解,一直让我很困惑。今年2月的一天,老朋友潘伯荣来到我家,教我如何使用可去除病毒细菌的赛林勃净化器。        那几天,我正在发哮喘,急诊吊盐水。回到书房里写作的时候,我就打开机器,感到呼吸舒服多了。原来书房内空气有些混浊、潮湿,可能都有利于螨虫细菌的蔓延。书刊堆积又容易生灰尘。而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平时经常清理书稿,一进书房,就先打开这台机器,这都对净化室内的空气有好处啊,我也不再动不动就咳嗽、胸闷了。
    想不到这台机器会向我吹来一股清新的风让我觉得呼吸舒畅。从此我有点依赖这台空气净化器了。

                                                                       

                                                            ——国家一级诗人桂兴华摘自2011年7月31日劳动报

积极预防"空调病"


   近日来,天气炎热,小儿大多喜欢在空调房间度过酷暑。因此,空调病也就不可避免,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烧、头晕、乏力、厌食、腹泻等,而与过敏性相关的咳嗽、哮喘、鼻炎和皮肤病,年幼儿更属易发。对此家长如何正确使用空调,控制室内污染和做好小儿夏季护理至关重要。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曾测定,家用空调散热片上的菌落数为100~400cfu/平方厘米,超过国家制定的中央空调标准的10000倍。因此,空调必须定期或定时进行保洁。空调过滤网也许是尘埃、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和尘螨等生长繁殖的温床,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必须重点清洗消毒。

     使用空调时,通常将室内温度设定为26至28度比较合适,或根据当时气温情况,使室内外温差控制在不超过5度至7度为宜。保持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为好,可在室内放一盆水,也可应用加湿器调节室内湿度。定时通风换气是关键,每隔4小时左右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在空调居室夜眠时,可适当留一条窗户缝隙,使室内外空气保持一定流动。室内吸烟或二手烟都是十分有害的。最好在门窗关闭的室内勿用蚊香、香水、杀虫剂、空气清洗剂等化学品,回避厨房内煎炒菜的油烟。

     大量研究发现,一般室内环境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其污染环境通常是室外的5~10倍,严重的达100倍。因此,重视控制或去除室内污染显得相当重要,尤其是相对密闭的空调室内应采取相应措施。为控制或减少室内污染,通常最简易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即控制污染源,保持清洁卫生和室内外一定时间的通风换气。也可选用空气净化产品,例如有纳米级的铂金宝空气净化器,以光速效应综合分解空气中的甲醛、苯、氨、氡、花粉、尘螨、细菌、霉菌、病毒、臭味等有害物质;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且净化空气效果持久,并获得世界知识产权总局(PCT)专利。

     儿童尤其是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当从温度较高的室外进入室内时,最好在非空调房间有个温度过渡的时间,先可把孩子身上的汗擦干,或洗温水澡揉搓全身,然后才进入空调房间。同时避免小儿频繁的进出空调房间。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在空调房内,不让空调冷风直接吹在孩子身上,适当增添衣物,睡眠时盖毛巾被,出门前半小时关掉空调,待适应后才外出。注意饮水,饮食清淡和适量运动,最好每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知名的儿童哮喘病治疗专家顾洪亮摘自劳动报2011月7月24日

上海老婆


     说到老婆,我常会联想到日本女子,很早的时候,家人就这么天花乱坠地说过她们的魅力。人长大了,竟还会猜想日本女人的风姿。后来。伦敦大街上穿和服的漂亮日本女人多了起来。我曾好奇过,但终究欣赏不来,与日本女子无缘。再后来,张爱玲的英文版旧上海小说,让我痴迷。上海女子是天使,我来到了上海。


     上帝眷顾着在异国他乡流浪的我,让我找到了爱。一位亭亭玉立的、贤惠知书达理的上海女子------我的老婆。从此,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绅士了。上海女子的能量是结婚后才喷薄而出的,美丽的后面充满了活力,里里外外一把抓,还透着浓浓的爱情。在家,我总爱含着雪茄,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任那淡淡的雪茄香味飘逸在屋内的每个角落。这种日子过得舒舒坦坦的。与其说我找到爱情,不如说我找到母爱。


     但好景不长。某一天,妻子郑重其事地递上一张纸,那是从网上摘录下来的英文,是吸烟者容易患病的警示以及被动吸烟者对妊娠妇女、儿童的严重危害。我疑惑地看着她,她的声音很轻:为了孩子,现在开始,请你去门外抽雪茄。我知道,她是对的。以后那些日子是很难受的。就像一些上海男人一样,我躲在洗手间或是站在厨房的窗口或是对着排风扇抽着烟,这来滋味和享受。更何况,英国男人的雪茄是一种文化,倘若不优雅地坐在屋内,没有了氛围,那种享受的感觉就会飘得无影无踪。


     上海女子是细微的,男人的难受触动了她的心,她悄悄地从网站上购买了空气净化器,买了一台又一台,还请某公司上门进行了室内空气净化。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的净化器,开始几天还有一点儿效果,几年过后,麻烦来了,要么不间断换滤网,要么污染物气味从机内泄露出来......她失望了。我狠不下心戒掉雪茄,只得又站在门外。求老婆是不该的,她尽力了。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提到了赛林勃。说这是运用纳米铂金高新技术,以光速效应综合分解空气中有害物质,可将其分子结构分解成原子,再通过二氧化钛和光触媒还原,重新组合成为生活中所需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完全是以空气为载体进行自然分解还原,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更无需更换核心材料。她听了很高兴,又要掏钱托朋友去买。我有些不相信,但女人的行动,男人是无法阻拦的,更何况,若真行,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赛林勃病毒细菌空气净化器终于送到家里。那是一台十分神奇而又精致的车模模型。摆放在小柜台上十分漂亮。当然,我又能坐在屋内的椅子上,潇洒地含着雪茄享受了。只是屋内不再有了那一丝淡淡的雪茄香味。啊,上海女子真好,下辈子还要来上海。



                                                                           ----文[英]劳伦斯(小予整理)摘自劳动报 2011年8月28日

清晨


      小女子的清晨。最让人痴迷了,一夜宁静的安睡,生命的活力以他特有的美丽,悄悄地绽放开来。好梦的向往在小女子漂亮的脸上闪烁,特别是春秋季节的清晨,更让小女子心旷神怡。遐想万千。而这些对我来说,都没法尽情地享受。因为我从小就患有过敏性鼻炎,也不知道上医院看过多少回了,就是治不好。每天清晨起床,特别难受,就像有东西堵着透不过气来,且喷嚏不断起码要用一二包纸巾才能解决透气问题。为了这讨厌的鼻炎,早上比别人早起来半小时呢。特别在春秋交换期就更难受了,有时候连鼻涕流出来自己还感觉不到,这让我在参加单位客户的宴会以及同学、朋友聚会场合多了一份难堪,时常要在脑子里绷一根玄,提醒自己要随时多加注意,但总是防不胜防啊。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下班回家,一进门就高兴地对我说,珂珂,看我给你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哇塞,原来是一台鲜红亮丽的汽车模型。我是专业的汽车设计师,家里有好多模型小汽车,妈妈还要帮我买这个,我还真的有点想不通......妈妈好像猜透了我的心思,说这可不是你的那些模型汽车,这是一台能预防过敏性鼻炎、哮喘、花粉及皮肤过敏的空气净化器。我听了,半信半疑,家里已经有很多牌子的净化器了,你怎么还去买啊?妈妈用肯定的语气说,这台净化器和遗忘的不同,它是运用高科技分解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净化器。我咨询了很多这方面的行家,他们都觉得可以一试,我打电话到他们公司,还可以租用呢。


      在妈妈的关爱下,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使用这台铂金病毒细菌空气净化器。嗨,还真被妈妈说对了,清晨起床,我的鼻子不难受了,脸打喷嚏的次数也不断减少,以往要用很多纸巾,现在一二张就够了。小女子的每个清晨由此都美丽了起来。

 

                                                                                               ------(文)刘宇珂摘自劳动报201194